【编者按】
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一骑绝尘中,中国大学迎来2025。
2025年,注定要成为变革的年份。是以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还是在延误中错失转型机遇,中国大学踏上征途。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澎湃新闻特推出“大学2025”专题,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之变。
近日,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负责人、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李坚强教授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我们要保持清醒——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加智能化,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服务,推动新技术往前走,坚持正确的方向。”

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负责人、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李坚强教授。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深圳大学是否有信心培养出像“梁文锋”这样的人才?
当这个问题抛给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负责人、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李坚强教授时,他跟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开了个玩笑,“那其他大学是否有信心培养出更多‘马化腾’”?
“大学不能仅以培养某个人为目的,顶尖人才也很难按照某种模式培养”,对于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人才培育,李坚强有自己的见解,“创新创业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很重要,这一点深圳和深圳大学一直传承发扬得很好”。
李坚强曾于2018年主导筹建广东省首个校企共建人工智能学院——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并推动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于今年4月21日正式揭牌成立。李坚强说,深大今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正当其时,正值最需要的时候集中力量,未来更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相较于爆火出圈的“杭州六小龙”的企业驱动模式,以及杭州“前沿技术发现—应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培育壮大”的未来产业全链条培育机制,深圳更强调“科研机构+高校+产业”三位一体的模式,打造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完整生态链。
外界自然对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有了更多期待。日前,李坚强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说,“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探索人工智能如何将基础理论方法与各个行业相结合,实现‘AI+X’与‘X+AI’的融合路径。”

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于今年4月21日正式揭牌成立。
“建设人工智能学院正当其时”
澎湃新闻:从2017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率先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到最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大学等院校相继加入,国内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建设潮已经走过八年。深圳大学这个时间节点来建设人工智能学院是出于什么考虑?是否会担心“晚了一步”?
李坚强:不会晚,首先我们很早就开始开展人工智能的工作,比如我们跟腾讯在2018年建立了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也设立了人工智能专业,现在是集中力量更聚焦去做,围绕人工智能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今年建人工智能学院正当其时,正值我们最需要的时候来完成这件事情。现在国内众多高校也在陆续设立人工智能学院,我们并不晚。
澎湃新闻: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本科毕业于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相比其他高校的人工智能学院,深圳大学跟腾讯的合作是否会更加紧密?
李坚强:这是肯定的。腾讯就在我们大学旁边,走路就能到。从前几年的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到今年的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我们跟腾讯都非常重视,后续会把各类工作开展起来。
澎湃新闻:深大是否有信心培养出更多“梁文锋”,将人工智能学院建设成为深圳AI人才的“蓄水池”?
李坚强:我认为不能仅以培养某个人为目的,梁文锋能达到今天的成就,也并不是按照某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当年,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在申请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时,我是主答辩人,有专家问我,“你讲的这些模式都很好,马化腾是用你这个模式培养出来的吗”?我回答说,当时马化腾在深大读书的时候,我还没进深大工作。
其实我想说的是,深圳和深大的创新创业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一直都是这样传承下来的,也培养了很多类似梁文锋的人,只是在这一波浪潮中没有像他那么突出。深圳有很多人形机器人和各类大模型企业,后面肯定也会不断地涌现更多人工智能的人才。深圳的产业环境非常好,深大周边类似硅谷。毛校长说,希望到本世纪中叶,再能够培养出10位马化腾量级的杰出校友。我认为这是可期待的。

深圳大学与腾讯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顶尖生源不仅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
澎湃新闻:今年深大人工智能学院首次招生规模为110-130人。招生选拔将侧重哪些核心能力?
李坚强: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今年将首次通过高考统一招生,重点选拔基础扎实、学科素养突出的理工类学生。学院对生源质量有明确要求:考生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功底,这是人工智能领域学习的核心基础。同时,为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我们特别关注学生的英语能力,优秀的外语水平将为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研读前沿英文文献提供重要支撑。建议想报考相关专业的考生在高中阶段优先选择物理等理科科目。由于各省高考政策存在差异,具体科目要求以招生办公布的最终目录为准,但整体倾向理科综合能力突出的学生。
在培养模式上,学院与腾讯、华为、中兴、优必选、商汤科技、云天励飞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建立了深度战略合作。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学生在校夯实理论基础后,可进入企业实习。这种产学研融合模式旨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前沿需求精准对接。
澎湃新闻:人工智能学院为什么强调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李坚强:我们人工智能学院今年设置两大类招生目录,其中IEEE荣誉班(人工智能方向)强调“产科教融合”,深大校长毛军发院士担任该班的荣誉班主任,我们的初衷是通过导师制将学生培养为顶尖人才。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学院依托全校最高的30%推免率优势,通过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系统规划学生学术路径——本科生完成基础学习后,可经推免机制直接衔接硕士阶段,并优先进入博士深造通道,目标是实现整体深造率达到80%,培养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
澎湃新闻:这是否意味着报考人工智能学院的目标主要是冲着博士毕业的?
李坚强:不一定是,我们更加倾向于培养科研型人才和产业复合型人才,学生并非一定要博士毕业,中间阶段会设计双向选择机制: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个人发展,可以选择读不读博士,决定学术深造还是直接就业。所以,我们设定的是80%的深造率目标。
澎湃新闻:深大人工智能学院打算如何吸引顶尖生源?
李坚强:我认为要吸引顶尖生源,大学不仅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优质师资力量是核心优势。我们毛校长每学期亲自开设班会课并担任班主任,我也深度参与一线指导工作,确保每位学生从入学起即配备导师。导师团队通过每月定期组织的师生交流活动,系统性跟踪解决学生在学业规划、科研实践及生活发展中的问题。基于“精英化培养”的核心理念,学院制定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所有学生均纳入本硕博贯通培养通道,并有机会赴海外高校交流学习。
就业是否有“保障”?
澎湃新闻:学生和家长比较关心的一点是:就业是否有“保障”?
李坚强:在深圳,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生不用担心就业问题。我们位于深圳科技园周边,这里有超过200家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也超过2万家,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供不应求。几乎每天都有企业想找我们合作,我能感受到科技企业的危机感非常强烈,在任何新技术出来的时候,他们都很想结合。现在人工智能火热,企业需要人才支撑,这是培养人才很好的时机。
澎湃新闻:深大人工智能学院已与多家企业与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初步构想,学生毕业后是否会定向到合作企业就业?企业是否会承诺提供就业岗位?
李坚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一部分选择深造,还有一部分选择到优质企业。学院实行的产教融合,绝不是等到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就业的时候才跟企业合作。从前期的课程开发到中期实习到最后就业,各个环节都有深度合作。例如我们和腾讯合作开发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跟多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到腾讯、华为、云天励飞等企业实习。有的合作企业会提供就业岗位,但学生是否会去要看学生自己的选择,这是双向选择的。我们的培养不是“订单式”定向的,学生有选择的自由度。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和企业互相增加了解,双方都发挥自身优势,学生对企业更有感情,企业也缩短培养人的过程,这样后续双向选择才水到渠成。
澎湃新闻:校企联合培养涉及一个问题,即企业会不会担心把核心技术分享出去,培养出来的人才最后如果不到自己的公司就业,或者被竞争对手挖走,就会导致投入与收益不对等?
李坚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开放性与协同创新特征决定了其发展需要持续的技术交流与产学研深度融合。这并非固守一方天地就可以,而是需要大家不断推进发展。当前,深圳大学依托20余位院士,以及各类国家级人才和引进的优秀才俊们,在基础理论探索与技术创新层面形成显著优势;而企业端则凭借丰富的应用场景与数据资源,与高校形成互补,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战略定位。
在人工智能浪潮中保持清醒
澎湃新闻:人工智能被视为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高校在这次革命中的角色是什么?
李坚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高校承担着双重战略使命:其一是人才培养,面向产业需求输送具备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二是聚焦基础理论创新,以新技术驱动产业升级。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很大,难以开展基础研究,需要高校、研究机构推动技术革新。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探索人工智能如何将基础理论方法与各个行业相结合,实现“AI+X”与“X+AI”的融合路径。
澎湃新闻:有观点认为目前AI概念被滥用,要警惕人工智能的过度炒作。您怎么看?
李坚强:实际上是非业界人士在炒作,业内人士都很清醒。我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正处于第三波浪潮。浪潮有高有低,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波峰,又会回到波谷,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大家对人工智能这波浪潮的期望值很高,认为肯定能有所作为。不过,人工智能目前的方法理论并非万能,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强大。特别是在大模型浪潮中,虽然是生成式的,但是并没有达到强人工智能那样有更多自主意识,现在并不能真正产生新知识,更多还是经验的梳理。我认为,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我们要保持清醒——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加智能化,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服务,推动新技术往前走,坚持正确的方向。
相关文章:
部分门店“反向抹零”情况属实,永辉超市启05-01
西部航空回应飞机上卖彩票:与重庆福彩合作05-01
美国经济萎缩意味着什么?关税政策如何反噬05-01
传染病防治法完成三修,将完善疫情控制相关05-01
小鹏汽车4月共交付新车35045辆 同比大增273%05-01
海警巡航时海豚围舰艇嬉戏,专家:证明海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