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教育创新论坛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图
5月18日,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教育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聚焦AI时代教育本质的前沿,探讨了人工智能会不会替代大学、未来的教育该教什么等话题。
“知识不再稀缺,教育目的必须重塑。”论坛上,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说。他指出,面对AI带来的智能冲击,全球90%的大学仍延续专业导向的教育体系,这使得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在毕业时已不如一个通用AI模型。
“过去大学是为了防止人无知,现在在AI面前,是要让人有能力辨别真假、应对复杂世界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席酉民提出,教育必须从“知识传授”转向“融合智慧培养”。他解释,这是一种融合科学技术、哲学思维、人文艺术和心理韧性于一体的综合素质,能让人类在AI时代中实现有意义的共生。
席酉民强调,未来不是AI替代人类,而是人类需要学会与AI协作,成为能整合多元能力并引领创新的人。教育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和谐心智”和“复杂性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在面对不确定与复杂时,拥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决策力。
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校长钞秋玲也在论坛中指出:“在人工智能重塑未来的历史节点上,高等教育必须直面两大核心命题:其一,如何为学生奠定面向未来的能力基石;其二,如何培养学生驾驭AI应对复杂挑战,而非被技术所替代。”
据席酉民介绍,西交利物浦大学已全面构建“AI支持的教育体系”——构建AI支持的“学习超市”平台,实现兴趣驱动与个性化学习路径。大一推行AI素养课程,大二起结合专业深化应用,全面提升数字能力。该校打造AI导师系统辅助学习与评估,推动教学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建构转型。通过项目制、场景式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与跨学科整合能力。
论坛上,据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事务中心主任解启健介绍,目前西浦已有25000名在校学生、1800余名教职工,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中外合作大学。在招生政策方面,解启健表示,为了让学生有合理时间了解自我兴趣和具体专业,西浦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才确定专业,专业选择的自由度也较大,在可确保持续稳定的学术规范和教学质量、满足选专业的相关政策条件下,学生可在所有本科专业中进行专业选择,且第一、第二专业志愿满足率近90%。解启健还提到,在西浦本科毕业生中,有约九成人会继续深造。他还建议,学生要以兴趣为导向,来选择专业。
此外,据钞秋玲介绍,西浦近年来规模在扩大,招生录取分数线也在逐年增高。去年该校在北京招生43人,未来计划争取更多面向北京的招生指标。
西交利物浦大学成立于2006年,简称“西浦”,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国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该校有南校区、北校区、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三个校区,共开设48个本科专业及方向,55个硕士和17个博士专业。
“西浦以国际化、跨学科融合、实践导向和创新协作为核心,打造契合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教育+AI’跨学科培养体系,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创新人才。”钞秋玲表示。
相关文章:
002259,成功“摘帽”内容具体是什么05-19
美国财政部长将卡塔尔专机与自由女神像礼物05-19
天津: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一批面向人工智能领05-19
疑似嫌犯生前发表反生育言论,加州生殖机构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