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手回集团(02621,HK)启动招股,计划全球发售2435.84万股,其中2192.24万股股份为国际发售股份,243.6万股股份(可予重新分配)为港股市场公开发售股份。
据悉,在本次IPO发行中,手回集团共引入两位基石投资者,累计认购约4955万港元——其中,天津海泰集团认购500万美元(约合3874万港元),鹿驰资本认购1000万元人民币(约合1081万港元)。
公司预计5月30日上市
手回集团的IPO历程始于2014年。2014年1月,手回集团首次向港交所递交申请表。今年5月15日,手回集团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华泰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5月22日,手回集团开启招股,公开招股结束时间是5月27日,并计划于2025年5月30日正式以“2621”为股票代码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手回集团计划在本次IPO中发行2435.84万股。以每股5.84港元至8.08港元的发行区间计算,本次IPO募资规模至多为1.968亿港元。
按照发行价区间平均数7.28港元计算,公司的上市市值约为16.48亿港元(约15.17亿元人民币),相比C轮融资有一定的提升,对应的PS(市销率)和PE(市盈率)倍数分别为1.09倍、6.27倍。
公开资料显示,手回集团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人身险中介服务提供商,致力于通过数字化人身险交易和服务平台,在线为保险客户提供保险服务解决方案。目前,手回集团的人身险数字化交易及服务解决方案通过小雨伞、咔嚓保和牛保100三大平台赋能于不同销售场景中的保险交易及服务——在小雨伞进行在线直接分销;在咔嚓保通过保险代理人进行分销;在牛保100在业务合作伙伴的协助下进行分销。
自成立以来,手回集团总共分销超1900个产品,其中包括超280个定制产品和超1600个保险公司已有的产品。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在售的产品有306个,并已成功孵化超过14个IP,覆盖了长期寿险、长期重疾险、长期医疗险及其他保险以及短期保险等各类保险产品。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手回集团拥有投保人数量超过350万,累计被保险人数超过580万,其中截至2024年12月31日,160万名投保人和240万名被保险人拥有手回集团的有效保单。
财务数据方面,2022年至2024年,手回集团的营收分别为8.06亿元、16.34 亿元、13.87亿元;同期毛利率分别为34.8%、33.8%和38.1%;同期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0.75亿元、2.53亿元和2.42亿元,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9.3%、15.5%和17.4%。
“近期,受央行降准降息影响,港股市场环境大幅改善,新股表现优异,多数呈现上涨趋势。此次上市,凭借领先的市场地位,手回集团也有望获得不错的上市表现。”有业内人士表示。
仍有多家中介平台等待上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两年,积极寻求上市的保险科技或中介平台并非手回集团一家,仅2025年以来,就有轻松健康集团、青民数科、白鸽在线企业相继向港股、美股递交招股书。
除却已经公开招股的手回集团,待上市的保险科技及中介机构还有7家,分别是拟赴美上市的恒光保险、元保、i云保、青民数科,递表港交所的轻松健康集团、白鸽在线、圆心科技。
这些机构的业务均跟保险相关,业务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To B类公司,为保险机构解决传统行业在产品定价、场景应用等环节的效率瓶颈与风控难题;To C类公司则依托互联网流量红利,运用场景化产品设计和用户需求定制策略,通过自有平台运营、流量转化或KOL(关键意见领袖)引流实现用户快速增长;而To A类公司聚焦代理人赋能,提升展业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保险科技或中介平台在积极寻求上市机会,但从已上市的保险科技与中介公司的情况来看,资本市场似乎对保险科技和中介平台的热情不是很高。例如,2024年上市的有家保险和致保科技均在上市首日破发;2023年上市的车车科技首日股价大涨超5倍,但目前已跌至不足1美元/股。
“保险科技或中介平台的市值不被市场看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分别是业务模式单一、业务较为同质化、监管与合规压力增加。”对外经贸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保险科技和中介平台都或多或少存在上述这三类问题,例如一些中介平台高度依赖第三方流量平台(如抖音、百度),议价能力弱,营销成本攀升;“报行合一”政策压缩了中介平台的费差空间,导致佣金收入下降,盈利困难。
但是从人身险的销售渠道来看,中介渠道的占比依旧较高。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3年中国人身险市场按总保费计算的市场规模为人民币3.8万亿元。2023年,利用数字平台进行保险交易的互联网保险服务的总保费约为人民币5000亿元,占中国人身险市场总保费的14.6%,高于2019年的6.0%。2023年,中国人身险中介市场的总保费达到人民币2370亿元,占中国人身险市场总保费的6.3%,高于2019年的2.4%。
“头部中介凭借技术积累和规模化,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还是比较大的,而从市场的发展路径来看,强者恒强会是保险中介市场的一个发展趋势。”龙格表示,至于市值管理方面,可以从科技赋能、差异化服务、成本优化等角度入手,提升运营效率与客户体验。
相关文章:
定增无果后荣昌生物去港股融“救命钱”内容05-22
日本汽车工业会会长敦促石破茂政府与美开展05-22